400-812-0571
童年,是最美的馈赠
发布时间:2020.07.24

“小时候总是在想,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?长大后,经常对着小时候的照片自言自语,要是能回到小时候,该有多好!”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在回望童年时的慨叹。这慨叹如清风吹散读者心头的迷雾,又如一束光照彻读者心扉:童年是上苍给予我们的馈赠。

《我小时候》是孙卫卫获奖散文集《小小孩的春天》的姊妹篇,作品汇集了二十多个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童年故事。“你对读者真诚,读者也会对你真诚;你糊弄读者,读者迟早会抛弃你。”作者的文笔一如既往地真诚质朴,让人喜欢、亲近和尊敬。

“我小时候的梦想,今天想当科学家,明天想当文学家;我小时候总是惹大人生气,大人说往东,我偏要往西……”作者敞开心扉,娓娓讲述着他小时候林林总总的想法,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纯真、透明的“少年心”,相信每一个读者,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地找寻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。

书中的故事,既是作者个人的童年史,也反映了一代人的生活史。孙卫卫和我年龄相近,都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,他的童年在陕西度过,我的童年在江南水乡度过,虽然地域有南北之分,但我们都经历了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,因此读他追怀童年生活的这些文字,总是不时引发我的共鸣,让我童年的乡村记忆一一复苏、鲜活。那每晚准时相约装满记忆的黑白电视机,那倾注了情感和满载希冀的一封封“见字如面”的信件,那给童年带来欢乐的手工光板乒乓板,成为“有车(自行车)一族”的幸福与自豪,过年的新衣、端午节的五色线和香包……诸如此类,借由他的文字,我仿佛穿越时光,回到了童年。

童年是人生的初始阶段,许多个“第一次”在此上演:第一次喝啤酒,第一次欠债,第一次“做买卖”,第一次上台演讲……每一个“第一次”都弥足珍贵。文中有场景,有细节,有情义,也有思索。从这些朴实的文字中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贫瘠和辛酸,也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。

隔着时空距离,成年后的作者回望童年的目光中既有热烈的眷念,也有冷静的审视。这些审视以及由此而生的反思常在文章的结尾,对所述之事进行总结或升华,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,激荡读者的思想力。《演讲》一文中,面对同学出师不利的事实,作者对比其他学校的做法,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:“而我们的做法,注定从一开始就输了。”《偷钱》一文中,作者深深感怀:“我后来想,我们兄妹三人中,妈妈肯定对我怀疑最大,她是故意在找(钱),一直在给我机会,考验我。”这些事隔多年的余思能较好地引发读者去思考,也使作品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。

孙卫卫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,从《刊物的故事》《少年阅读》《卖书还钱》可以获知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渊源,原来是得益于他精心订阅的一份份报刊,得益于他广泛的阅读,得益于他孜孜不倦地写作、投稿、办文学社……正是他从小对文字的喜爱和敬畏,让他的作家梦一点点生根、发芽、开花……

这几年,孙卫卫在散文、小说、童话方面佳作迭出,作品更是不断获奖。一个成名的作家如何不断突破自我?和好多读者一样,我对此充满好奇。可喜的是,在这本散文集《我小时候》中,我似乎找到了答案。

首先是孙卫卫的善良仁慈、心中有爱。在《小河弯弯》一文中,我们能感受到融进作者血脉里的故乡情怀:“后来,只要一唱‘一条大河波浪宽’,我都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条小河。从小,那条小河就是我心目中的大河。”跟爸爸去县城饭店吃饭,他老挂念着家人:“这么好的饭菜,什么时候全家人能一起吃呢?”他爱故乡,爱亲人,爱朋友,对人如此,对物也不例外:“我们从来不把柿子采摘干净,每年都给鸟儿留一些,而且在最高处,让它们远远就能看到……”

情感固然是作家创作的原动力,此外,我觉得他从小就表现出的个性中那“温柔的坚定”,也是助他成长成功的重要因素。为心爱的水果,他愿翻山越岭去买杏;平时在别人面前一说话就要脸红的他,为了要回订阅的报刊,竟然破天荒地和邮递员吵架;小时候,他经常要攒钱,攒钱买书,攒钱买乒乓板,攒钱准备参加《小记者报》的函授班……外表谦逊甚至有点儿柔弱的他内心却异常坚定,他能为所爱赴汤蹈火、全身心地付出,这份执着如此动人,就这样温柔地击中读者的心。

“小时候的记忆是我创作的财富。”感谢孙卫卫的倾情分享,这本《我小时候》勾起了如我这样成人读者对童年时光的亲切怀恋。而对于正处在童年期的孩子们来说,此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,孩子们定会在阅读中感悟、珍惜正在长大的童年。无论是伤心时的泪水,还是开心时的欢笑,抑或萦绕心头的小小烦恼,童年的点点滴滴都是上苍的馈赠,都是值得书写的最美篇章。